2025年11月15日,由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主办的“明势讲堂·师说”系列讲座于清水河校区经管楼A105举办。学院副教授王娇作为受邀主讲人,以“‘卖碳翁’:谈谈碳强度规制下碳排放池的影响”为主题,为现场师生深入剖析了双碳目标下的政策导向、行业影响以及企业应对策略。

主讲人王娇副教授深耕供应链管理、运营与金融交叉领域,尤其聚焦于绿色供应链、农业供应链与芯片供应链管理的研究。其研究成果已在 POM、EJOR 等领域期刊发表,同时担任 POM、NRL、Omega 等多个期刊审稿人,曾获 Omega 期刊 2022 年度最佳审稿人奖。她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多项重要项目,并入选 2020 年度四川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,获四川省特聘专家称号,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与丰富的研究经验。
讲座开篇,王娇副教授结合 2024 年全球创纪录高温、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现实背景,点明全球变暖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联,其中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比重超 70%,成为碳规制的核心对象。她通过对比美国、欧盟与中国的行业碳排放占比差异,指出中国工业排放占比突出、交通行业排放逐步上升的特点,为后续政策解析奠定基础。
在政策解读环节,王娇副教授梳理了全球碳规制的发展脉络,从 1992 年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到 COP30 大会,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,系统介绍了 “自上而下” 与 “自下而上” 相结合的全球治理模式。针对我国情况,她详细解读了 “双碳” 目标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、碳排放双控体系等关键政策,强调 2024 年《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》的行政法规约束力,让在场师生清晰把握政策演进逻辑。
讲座核心部分聚焦 “碳排放池” 这一灵活合规机制。王娇副教授以汽车行业为典型案例,解析欧盟碳排放标准、美国加州排放规则及我国双积分政策下,企业面临的合规压力与罚款风险。她通过大众、特斯拉、五菱红光等企业的实战案例,生动阐释了碳排放池的运作逻辑 —— 高排放企业与低排放企业通过合作履约,既帮助高排放企业规避巨额罚款,又让低排放企业通过碳配额交易实现额外盈利。同时,她也客观呈现了该机制的争议点,如是否影响整体减排效果、是否削弱企业转型动力等。

本次讲座兼具宏观政策视野与微观实操案例,既普及了碳规制相关知识,又展现了学术研究与现实问题的结合路径,为 MBA 学子及从业者应对双碳背景下的行业变革提供了宝贵参考。经济与管理学院将持续依托 “明势讲堂·师说”系列品牌,聚焦绿色发展、低碳转型等前沿领域,引入更多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优质讲座资源,助力师生提升全球环境治理视野与创新实践能力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 “双碳” 目标实现贡献智慧与力量。